下面舉幾個比較典型的例子:1、美國(采用現代化高科技手段)利用現代化的森林防火系統進行火災預測,包括地面巡邏、空中巡視和衛星監測,還有太陽能天氣站和閃電自動探測器為工作人員提供林區內的環境信息。一旦有森林大火發生,能精確預測火勢的計算機就會出馬,通過大火的燃燒率、空氣的濕度、林區的風速和地形來預測火勢的蔓延速度,
答:森林防火預警、自然保護區、重點文物保護、平安城市監控、航海、漁政、養殖、港口、碼頭、園區監控、果園監控、海域監控、河道、航道監控......
答:前端智能監測系統是采用攝像機和長焦鏡頭對基站附近數公里范圍林區進行視頻監控圖像采集,采用重型數字云臺對攝像機和鏡頭實現方位角360°,俯仰角-45°到+45°全方位監控,通過重型數字云臺的方位角和俯仰角以及長焦鏡頭焦距實現火點的精確自動定位,在攝像機后端配置一套先進的嵌入式煙火識別系統,實現煙火的智能識別,一旦發現疑似煙火,煙火識別系統自動識別并自動向后端監控中心發送報警信號,配置一臺視頻編碼器將前端監控的視頻圖像經編碼器壓縮后,采用5.8G無線數字微波系統將基站的監控視頻圖像和各種控制信號傳回監控中心;由于基站所處位置在野外,需要考慮防水、防腐、保溫等措施,所以對攝像機和長焦鏡頭采用全天候防護罩進行保護,對智能識別處理器以及其它控制設備采用一體化集成基站控制系統,確保系統長時間穩定可靠運行。 由于基站所處位置離監控中心較遠,并且附近無電源可取,所以需要采用太陽能發電系統或者太陽能和風光互補的發電系統為基站設備提供電力保障,同時由于基站所處位置為野外林區,需要考慮基站設備自身的防盜和基站設備的防雷接地安全措施。 為了獲得更好更廣泛的監控視野范圍,需要在基站所在位置修建鐵塔,所需高度根據監控視野范圍和四周植被的實際情況決定。 前端基站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 視頻采集系統 2) 煙火識別系統 3) 供電系統 4) 防盜系統 5) 基站控制系統 6) 防雷接地系統 7) 鐵塔基建系統
答:前端基站監控點能看多遠,主要取決于鏡頭。 采用什么樣的鏡頭,還取決于監控點所在地理位置的地形和能見度。
答:在高緯度、高海拔地區,入冬后很容易出現低溫嚴寒天氣,而在低溫嚴寒天氣里,用于森林防火、邊海防監控、通訊基站、雷達基站等系統的核心設備——數字云臺,卻很容易被凍成了冰坨坨、死疙瘩,轉不動、無法使用,造成整套系統的癱瘓。有部分林業用戶,出于保護設備的目的,在入冬后干脆將云臺連帶云臺上承載的監控設備拆卸下山,改用傳統的方式人工護林。這不但會影響森林防火工作,造成火情發現遲、報警慢等問題,更因拆裝、搬運設備,每年都產生不小的費用,甚至在拆裝、搬運過程中造成設備的人為損壞。在低溫嚴寒天氣,森林防火工作尚可用人工方式解決,但對于涉及到邊防安全、通訊安全的邊海防監控、通訊基站、雷達基站等系統來說,則完全無法保障正常運轉了,這都是因為現有數字云臺產品的抗低溫能力達不到要求。 低溫環境對云臺機械部分的影響不大,因金屬部件的膨脹系數同步且在低溫下膨脹率不大,但低溫環境會嚴重影響控制這些機械部件工作的電子元器件,造成電子元器件的性能下降甚至無法工作。一般商業級電子元器件的正常工作溫度范圍在-5℃~+45℃之間,工業級電子元器件的正常工作溫度范圍也僅在-20℃~+70℃之間,而在我國高緯度、高海拔地區,氣溫通常會低于-20℃,有些地區的氣溫低至-30℃、-40℃左右,山上甚至會低于-50℃。處于這種嚴寒天氣,又該如何保證電子元器件始終處于的正常工作溫度范圍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云臺配備加熱組件,但只是配備加熱組件就能完全解決問題么?市面上的普通云臺產品,它們的功能控制電路分成了幾張電路板,如云臺的水平旋轉電機控制電路板、垂直旋轉電機控制電路板、云臺解碼板、電源逆變電路板等等,這些電路板是零散分布在云臺殼體內,如電機控制電路板就緊貼在電機尾部。光靠加熱是沒有辦法解決低溫問題的,即使每一塊控制電路板都單獨配備加熱組件,由于云臺普遍采用金屬構造,金屬的熱量傳導和散失速度快,升溫將會非常不容易,用較小功率的加熱組件則完全沒有辦法使得云臺殼體內部溫度與氣溫達到10℃、20℃、30℃甚至40℃的溫差,用大功率的加熱組件又會增加設備功耗,付出更高的使用代價(配套的發電、蓄電設備投入)。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云臺的抗低溫能力還要從電路保溫措施著手,而普通云臺的電路結構設計,決定了無法針對每一塊電路板進行保溫處理,抗低溫能力自然達不到應用要求。 海普HFC-E1系列云臺產品采用專利技術,配